
近日,AI技术再次给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冲击。11月4日,香港大学黄超教授团队发起了一场AI炒股竞赛,人工智能从虚拟实验室走入了实盘交易。这场比赛吸引了多款国际AI大模型参与,一时间让圈知识分子与吃瓜群众都盯紧了这一金融新现象。比赛核心规则简单而暴力:每个AI选手只获得固定资金和基本工具,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完成分析、决策及交易全流程。结果令人咋舌,中国团队开发的大模型MiniMax-M2从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
这场市场上的“科技比武”不仅是技术能力的较量,更是一场金融格局的试探。很多人好奇:AI炒股到底靠不靠谱,这些不能自我意识清醒的机器如何能做出盈利能力比肩人类甚至超过人类的操作?从理论上来看,AI的强项显然在于数据分析,通过快速处理历史数据和新闻资讯,让交易决策更“理性”。相比人类投资者的犹豫、情绪化,AI犹如一颗冷酷的核桃,甚至有人调侃“它不关心你失恋或升职,抢尽你的股市风头绝不心软”。
过去,AI这种操作还停留在学术报告和沙盘上。而现在,AI扑向真实金融环境,开始了自己的“独立职场生涯”。MiniMax-M2的表现堪称惊艳,从价格与速度上成为榜单“性价比杀手”,它不到其他国际大模型8%的成本,却实现了快一倍的处理效率。难怪硅谷专家纷纷惊叹:中国的AI团队如今不仅赶上了西方,甚至在某些功能和商业化落地方面开始一路超车。
AI的崛起,折射的不只是技术的火箭式发展,还暴露出全球AI生态变化的脉络。早几年,全球AI话语权几乎肯定握在硅谷手中。但如今,以MiniMax、DeepSeek和阿里Qwen为代表的中国队伍,不但在开源领域扛起了旗帜,还巧妙通过高效、低价的模式攻占了热闹的国际市场。正如《State of AI Report 2025》的断言:中国AI已从“外围追赶者”转向“平行竞争者”,以开源与商业化节奏带动全球行业新潮流。
一直以来,投资领域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性的弱点。无论是冲动的市场跟风,还是容易被短期胜败误导的个人情绪,投资正因为其隐含的人性因素显得尤其复杂。21世纪的金融从口号变成智慧的争夺,比如,投资专家能否从数据中瞬间提炼出趋势?而AI选股的出现似乎给出了一个答案:去情绪化、数据驱动才是最大生产力。
不仅如此,AI还能完成过去需要成队金融分析师才能实现的复杂任务。硅谷实例就验证了这一点,有AI用短短37分钟完成了投行分析师们需要花两三天构建的财务模型。速度与效率上的绝对优势,难免让人开始重新审视人类在金融职业中的角色定位。
这一趋势将对传统金融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我们能否接受,未来多年来就读名校的高材生可能会另辟蹊径,从策略制定砍去重复劳动;我们又是否准备好为新的科技投资趋势买单?或许终有一天,当我们拨打咨询电话,传来的不再是分析师的嗓音,而是来自某AI投资“管家”的合成语音。
AI在金融领域正从“工具”向“核心角色”转变。它不只是帮忙炒股,还直接冲进细致的财务模型构建。全球竞争焦点,正在从理论性能切换到真实生产力能力的较量。如果中国AI在国际市场继续保持成本和速度的压倒性优势,技术与结合的未来便指日可待。
最后,我们不得不发问,人类未来的金融世界,还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棋盘?当AI能左右走势,快到反应超前,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职业精神与理性?人工智能的光辉终将普惠,不过它留给我们的,也包括一次冷峻的自我审查。我们是否能在不“被替代”的焦虑中,寻回自身的独特价值?
利鸿网配资-利鸿网配资官网-南京股票配资网-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