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月 23 日,是荣耀的"良辰吉日"。
在深圳,荣耀举行了声势浩大的 AI 终端生态大会。董事长吴晖高调断言,"得 AI 者得天下,得终端者得未来",透露荣耀已累计投入超 100 亿元用于 AI 研发。
这一天,也是 Magic 8 / Pro 正式发售的日子,在荣耀的叙事中,这是业内"首款自进化 AI 原生手机"。
23 日下午三点左右,在北京东南三环的一家荣耀官方授权服务中心里,偌大的门店空空荡荡,仅有一位客人。

当《财经故事荟》向店员询问,Magic 8 的 AI 表现如何时,这位店员脱口而出,"拍照能用 AI,还能自动帮你修图"——而这些 AI 功能,几乎已是智能手机的标配了。
在被问及还有哪些特别的 AI 功能时,店员指向样机后面的展示板,提醒"上面有,看这儿"——"八大 AI 体验领先",的确很打眼。
就连店员对于 AI 话术都显生疏。AI 应用的普及还需时日,如今并不是大众购机时的首要刚需,这也导致冠以 AI 手机概念的 Magic 8,尽管 AI 表现可圈可点,但首销表现难言惊艳。
上述北京店员透露,"门店今天总共卖了五六台吧"。
为了卖出 Magic 8 / Pro,荣耀外地经销商也很拼,他们愿意送出更多的礼包权益。北京门店的赠礼只有 99 元的耳机和手机支架,而一家位于西南地区的荣耀经销商,赠送的礼包自称价值近千元,"这些礼包都是我们店里额外赠的,你是北京的也没关系,可以快递。不过给你快递前必须在本地激活手机,否则荣耀知道我们窜货到北京,要罚款 5 万"。
靠着舍得赠礼,这家西南门店当天售出了近 20 台 Magic 8 / Pro,其中四台销往外地。
从"销冠"跌落的荣耀,遭遇冷遇已经持续了一年。
2023 年到 2024 年初,作为华为手机的"继承者",荣耀手机一度在中国登顶。到了 2025 年 Q1、Q2,IDC 发布的 To5 榜单上,已经不见了荣耀的身影,屈居于不配提名的" Others "象限。
好消息是,到了 Q3,荣耀终于再度榜上有名,和 OPPO 并列第五。
靠着大兴 AI,荣耀能否重回"销冠"荣光?
一
华为平替的红利与枷锁
面对荣耀的窘态,开设了多家荣耀、华为、苹果授权门店的经销商王方下了结论,"荣耀手机的品牌势能不太够"。
一个例证是,苹果和华为的旗舰新机发布时,都有溢价,"比如之前华为 Mate XT 三折叠屏手机,轻松可以溢价 5000 元",iPhone 17 Pro 刚上市时,也能轻松溢价千元左右。
但荣耀的新机,几乎从没享受过"加价"的待遇,Magic 8 / Pro 也是如此。
做了 20 多年手机生意,王方亲历了荣耀的起伏。
此前,靠着代理华为,他"过了几年好日子"—— 2019 年和 2020 年,是华为的高峰时刻。
2019 年 Q3,华为市场份额达 42%,傲视一众厂商;2020 年,在 600 美元以上的高端市场,华为更是以 44.1% 的份额,力压苹果夺魁。
直到美国制裁陡然而来,王方依然没有放弃华为,"中间有两年,华为门店亏了 100 多万,就是死撑着,因为总觉得华为手机还能站起来,不舍得放弃"。
华为与荣耀的切割很彻底,当时,任正非在送别宴上告诉荣耀员工,一旦"离婚"就不要藕断丝连,不要心疼华为,甚至可以喊"打倒华为"。
而在荣耀独立之后,华为也不再允许授权门店继续售卖荣耀手机,"所以台面上我们是不会摆荣耀手机的",王方记忆犹新。
当时,有不少顾客依然默认荣耀和华为是一家,走进王方的华为门店,询问荣耀手机,"确实有不少老华为用户,转移到了荣耀"。
独立之后的荣耀,在 2023 年、2024 年,站上了高光时刻。
2023 年,荣耀抓住了折叠屏手机的风口,在 800 美元以上市场,凭借折叠屏家族产品的出色发挥,荣耀份额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原本顶着"互联网手机"名头的荣耀,从 2021 年开始,猛攻线下渠道,线下份额从三成跃升到七成以上,以此在中端市场站稳了脚跟。
据 IDC 报告显示,荣耀在 2023 年第四季度和 2023 全年的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排名中,均位列安卓第一,仅仅屈居苹果之后。
来到 2024 年,荣耀高光继续,当年 Q1,荣耀以 17.1% 的市场份额成功拿下第一,同比增幅高达 13.2%,力压苹果,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华为已经强势回归,以 17% 的市场份额名列第二,当时乐观者认为,中国手机正在形成"华为、荣耀双雄局面"。
不过,这样的乐观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华为手机强势回归,荣耀手机逐渐跌下宝座。2024 年,荣耀市场份额 14.9%,同比下降 8.1%,在前五厂商中跌幅最大。而同一年,华为市场拿下 16.6% 的份额 ,同比增长 50.1%,在所有手机厂商中,增幅高居第一。
华为和荣耀的走势开始分化,华为一路向上,2025 年第一季度排名第二,2025 年第二季度华为重夺中国市场榜首。
而到了 2025 年,荣耀 Q1、Q2 跌出前五,Q3 勉强与 OPPO 齐名挤进前五。"双雄"不再,荣耀与华为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
AI 手机:"彩蛋" or "刚需"?
今年以来,荣耀动作频频,3 月荣耀高调发布阿尔法计划,宣布投入百亿美金,向 AI 终端生态公司进化。
"在 AI 方面我想谦虚一点,但实在谦虚不了 —— 在 AI 领域,尤其是手机领域,我们应该是领先的。" 荣耀 CEO 李健在 Magic8 发布会后的访谈中,也底气十足。
押注 AI 绝非莽撞之举。
市场调查机构 Counterpoint Research 年初预测,2025 年全球智能手机中将有三分之一(约 4 亿台)具备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功能。

不过,该机构紧接着提醒,当前 GenAI 应用尚未激发消费者强烈兴趣,厂商必须探索更具实用价值的 AI 场景,以推动升级需求。
Magic 8 / Pro 正面临着这样的尴尬错位。
据其官方宣称,Magic 8 / Pro 手握八大 AI 先进技术、八大 AI 先进体验,包括一键领取购物券的购物搭子、工作搭子、全场景搭子、"三位一体 AI 反诈"等。

不过,就连前述北京荣耀门店店员,也对这些 AI 功能并不十分熟悉。
《财经故事荟》上手体验了一番,Magic 8 的确表现不俗,其搭载的 YOYO 智能助手在识别商品后,可以多平台自动领券比价。
而据李健在发布会上的演示,基于 YOYO 智能助手的多平台比价,比现场观众更"精明",买的同款商品便宜了 600 多元。
但尴尬在于,用户对于 AI 创新的感知有限,尚不足以说服用户买单。
《财经故事荟》在线联系了多家荣耀门店的店员,获悉用户在线下体验 Magic 8 / Pro 时,多数还是关注影像、续航、流畅等表现,"很少有用户主动问 AI 的"。
而在大众用户认知里,影像过去并非荣耀的强项。
"这么说吧,最少 8 成的年轻女性,首看拍照表现",王方告诉《财经故事荟》,"比如,vivo 演唱会拍照神器那个卖点,就很给力"。
不过,在王方看来,荣耀 Magic 8 / Pro 在影像上的表现力,已经比过去升级了一大截," 2 亿超夜神长焦,还是有点看头的,但大众对荣耀的固化认知还没同步提升"。
他认为,荣耀在品牌营销上存在短板,比华为、小米,乃至 OV 都差了一大截,"有点吃亏"。
其实,王方并不认为荣耀产品拉垮。
王方本人就是 Magic7 Pro 的用户。他热衷户外运动,Magic7 Pro 防水功能卓越,甚至可以防热水,而且抗摔抗造,续航能力也很能打。此外,荣耀屏幕的护眼能力,也口碑在线。
但尴尬在于,包括 AI 在内的上述长板,与用户普遍认知的刚需,存在错位,最终导致 Magic 8 系列,首销当日表现平平,并没有如华为、苹果的旗舰新机一样,可以溢价销售。
在小红书上,不少用户都在四处询问,哪里能买到"最低价的" Magic 8 系列。一位山东用户透露,叠加国补和店补,他买到了 3999 元的 Magic 8,而荣耀 Magic 8 的官方起售价为 4499 元;另一位则透露,本地虽然没有国补,但店员愿意给他 400 元的店补。
这意味着,Magic 8 系列上市当天,已经实质破价。
降价短期拉动销量,但又造成了荣耀手机"跳水不保值"的印象,导致"追涨杀跌"的用户们犹豫是否要下单。
有多名用户告诉《财经故事荟》,"有过考虑换 Magic 8 系列,但打算明年 618 再换,肯定会跳水。"
Magic 8 系列反响平平,不止内因,还有外因。今年以来,国补成为拉动换机的最大驱动力,但也提前透支了后续的换机需求。
国补一停,用户换机热情骤然冰封,王方感同身受,"现在我的八家门店都比较冷清,没啥顾客,前几个月靠国补挣的钱,七八九三个月快亏完了"。
Magic 8 系列此时上市,多地国补已停,多少有点"生不逢时"。
至于荣耀手机的 AI 长板,何时能在市场上转化为打动大众的卖点,"荣耀起码还要花上半年时间,估计才能让 AI 概念深入人心",王方判断。
"毕竟,现在连苹果都没拿出像样的 AI 手机。AI 的价值,大众还没感知。"
三
大兴 AI,后手如何?
大兴 AI,如今算是荣耀的一号工程。
手机 AI 相比于超级 APP 的内生 AI,以及一众 AI 原生应用,存在独特优势。
APP 的服务是有边界的,APP 附带的 AI 能力,难以跨应用(Cross-app)施展手脚。比如,美团发布 AI 生活秘书"小美",可以为用户点外卖,但其订单权限也仅限于美团,不可能去调用饿了么。
而手机可以从操作系统层面布局 AI,如前文所述,荣耀的 YOYO 智能助手,就可以实现多平台比价。
正如李健所言,超级应用或独立的 AI 助手仅是过渡形态,真正的突破在于完成从"工具"到"智能中枢"的跨越,构建一个能够持续进化、主动理解用户需求的操作系统。
Questmobile 的报告也印证了这一趋势,截至 6 月底,手机原生 AI APP 的用户规模超过了 5.1 亿,跃升为第二大 AI 入口。

荣耀的 AI 战略纵向来看,是一杆子插到底,从底层架构重构出发,试图贯穿技术底座与用户体验,在模型层面,实现端云协同的个人化大模型升级;内核层面从资源调度进阶为 AI 智能体调度;协同层面突破设备边界,实现智能体互联;服务层面将被动响应应用升级为自主决策体;交互层面则向多模态自然交互演进。
方向虽然清晰,但赛道却很拥挤。
一来,手机智能中枢的地位,肯定会遭遇大厂的拉扯。目前,无论是 APP 内生 AI(截至 6 月底,6.3 亿用户),还是 AI 原生应用(截至 6 月底,2.7 亿用户)赛道,从用户规模来看,大厂都是绝对的主导者,比如 AI 原生应用领域,字节旗下豆包用户量第一,腾讯元宝第三。
"手机端和大厂间,肯定有一场 AI 入口大厮杀",一位手机行业人士告诉《财经故事荟》。
再从手机行业来看。AI 几乎是所有头部手机品牌都在攻坚的方向。做好 AI,归根结底,取决于四个因素——足够多的钱投入技术,足够好的人才埋头创新,足够多的用户数据"喂养" AI,以及足够好的生态把 AI 能力充分释放。头部手机厂商,都非等闲之辈。
从横向来看,荣耀的 AI 野心不止于手机,其未来的目标是产业共生。
荣耀计划持续扩大与互联网运营商、大模型、智能体、智慧出行和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合作,这一战略选择,颇具前瞻性。
据 IDC 披露,2025 年全球端侧 AI 设备出货量将突破 12 亿台,中国 AI 手机渗透率预计超过 40%。
比如,面向开发者群体,荣耀推出"远航计划",设立 20 亿资源池以激励开发者。目前,荣耀已吸引全球 35 万开发者,孵化超 2000 个案例。
比如,荣耀已与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协议,加码大模型与智能体服务生态;与比亚迪合作布局智能终端与新能源汽车的智慧互融,目前已在多款车型中实现落地。

不过,一来类似阿里、比亚迪这种头部大厂,不会仅仅绑定一家手机厂商,必然走开放路线。
二来,相比于小米,同时布局手机和汽车产业,且米家生态链已经相当成熟,其产业共生的合作紧密度更高。荣耀并没有布局汽车,选择与比亚迪这种外部车企合作,虽然未来与汽车的合作广度上会胜于小米,但在合作深度上肯定不及。
大兴 AI,荣耀方向对了,但对手也虎视眈眈,这场硬仗注定不好打。
利鸿网配资-利鸿网配资官网-南京股票配资网-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